Thursday, October 23, 2008



能源發展綱領政策環境影響評估暨能源供給效率規劃

NGO溝說明會書面意見

20081029

綠色消費者基金會/董事長 方儉

能源政策關係台灣未來經濟、社會、政治的發展,至為重要,但目前台灣的政策、戰略,到執行,都有很多的問題,在此拋磚引玉。

1 基準年問題

1.1 誠如會議通知所示:「新政府上任後立即通過「永續能源政策綱領」,訂定「二氧化碳排放量於2016年至2020年間回到2008年,於2025年回到2000年水準」、「能源密集度於2015年較2005年下降20%以上;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,2025年下降50%以上」等積極減量目標,擘劃出短中長期節能減碳之願景,期能建立低碳的經濟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社會。」這裡面就有許多錯誤,CO2減量的基準年為2008年,就是一個非常不合理,沒有根據的事,因為2008年都還沒有過,如何確定一個還未過完的年,做為「基準年」?

1.2 而且這一年中有許多變數,如氣候因素、業發展、全球金融海嘯、油價破天價……等因素,都會對此「基準年」有重大的影響,而且許多的自由市場機制,景氣、不景氣間的變化,是無法人為控制或改變的,都會影響到基準年的訂定。以2008為基準年其Rationale、立論基礎何在?

2 溫室氣體「盤」的誤謬

2.1 國際上的溫室氣體減量計畫的標準、方案都是以減低溫室氣體為目的,

2.2 GHG inventory是在溫室氣體減量對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,並非最終的目的,最近聽到、看到許多談「溫室氣體盤查」的文件,甚至把ISO 14064也當成「溫室氣體盤查標準」,WBCSDGHG Protocol也被譯為《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》,從原文本來看其實談的是Accounting,應為「會計」或「審計」,而非「盤查(Inventory)」。從內容看來,Inventory應用層次的事,無法有一定「盤查」的規範或標準。

2.3 如果沒有國際定義、標準、規範,如何和國際上交換資訊、比較、校準?Inventory有庫存、清單之意,在產業上的應用各有不同,很難想像如何進行標準化的Inventory

2.4 在溫室氣體減量法中也多處使用「盤查」,亦不清楚其定義、標準為何。

3 CO2核配的誤謬

3.1 在環保署版本的溫室氣體減量法中以「核配」方式來核發CO2排放的配額,這樣把排放當成「權利」,造成許多組織寧可現在擴大其排放量,以爭取到未來的「配額」,這樣已經造成了虛報,已經造成台灣CO2排放量虛胖、灌水,這都不是好事。雖然許多單位(台電、中油、台塑、台積電、…等)都宣稱在進行CO2盤查,但是對於減量的計畫與對策都看不到,這也證明光是談「盤查」是不可能達成減量的。

3.2 在今天實務上,台灣只能進行國內的碳排放交易,沒有國際市場碳交易的設計與可能措施,而所有的碳排放者在「核配」精神下,連台電、中油、台塑這些公司都自認為是「賣方」!台灣誰是買方?一個只有賣方,沒有買方的世界,是不會有市場交易機制的,除非是全民買單。

4 聚焦於能源使用效率而非排放

4.1 本次會議的識題是能源發展政策環境影響評估暨能源供給效率規劃,此為正確方向,應優先考慮能源效率(Energy Efficiency)而非碳排放(Carbon Emission)。

4.2 從任何的產業、消費流程來看,能源的輸入是非常容易計量的,也可以稽核或審計,在過程中,輸入一噸的煤有多少熱值,產生多少噸CO2,都是可以計算的,不會因為其他因素而改變,不會受到環境情境(如溫度、濕度、日照等)影響,也不會受到設備情境(設備效能、維修等)影響。

4.3 CO2排放則會受到各種情境變化的影響,在稽核技術上幾乎不可行。這如同我們可以計算一個人吃多少、喝多少熱量進去,但是我們幾乎不可能去測量這個人會排出多少的熱量、CO2、水等,因為這些動態的變量除非使用24小時無間歇連續測量,才有可能得到答案。

4.4 國際上的碳交易發展方向,除了CDM還是走碳減量計畫的稽核方式,其他已逐漸轉為能源效率方向,才能夠準確、實際的把減量的值計算出來。

5 減碳三法(能源稅、溫室氣體減量法、再生能源發展條例)的優先順序

5.1 台灣目前有一些利益團體,並沒有真正了解國際上碳交易,也未實際參與運作與機制建立,以「葉公好龍」的方式,構築「碳交易」的美夢,甚至被不肖分子當成非法吸金的題材,不可不慎。立法若要參考意見,應徵詢real people talk real things,讓真正有過碳交易過程,且有經營實績與成效的人參與,而非官大學問大,或學位高學問大。

5.2 若無能源稅法(碳稅),則不可能進行溫室氣體減量法、再生能源發展條例,因為能源稅是綱,其他二法是目,綱舉則目張,靠的是整體合理化的稅制。訂定能源稅,應同時檢討所得稅、貨物稅、牌照稅、燃料費的降低或取銷,讓能源稅逐年成為稅基的主要部分,使稅制更符合社會正義,抑制不當的排放與浪費。

5.3 如果不談能源稅,而先立溫室氣體減量法、再生能源發展條例,除了是wag the dog - 尾巴搖狗、本末倒置,只是為環保署、能源局創造了私房錢的金庫,這對於國家整體資源運用產生極大的傷害與不公平。如汽車燃料費無法隨油徵收,就是收費的交通部無理反對,環保署的空污費、資源回收費的處置不當,無經營績效,有識之士無不扼腕,我們豈能容忍一錯再錯?

6 台灣節能減碳奇蹟

6.1 行政院主計處第179號國情統計通報(如附件),指出台電在今年7-8月倍電量減7.2%,「7-8 月受調升電價與折扣獎節能措施交互影響,平均每電價上漲7.6%,售電減少7.2%,售電收入則微減0.2%;與民生相關之非營業用電方面,7-8 月用電減少9.1%,在折扣獎措施下,售電收入減少15.7%」這顯示只要在價結構調整,就可以發揮巨大的節能減碳功效,比任何其他的措施更有效。

6.2 合理的時間電價將更能節能減碳。如果台電能更合理的「時間電價」,將更有助於負載管理,減少尖峰負載的波峰,而使台電電廠有更好的發電績效。目前的一般用戶(表燈)時間電價非常不合理,因為消費者必須先支付45千元的基本費,才能享有時間電價,只有24小時便利商店、大哥大基地台才有機會使用時間電價。夏日電價應加大尖峰(中午時段)與離峰(夜間至清晨時段)的電價差,取銷契約基本電價,有助所有消費者(包括企業)更有效經濟使用電力。

7 消費者的選擇權

7.1 垃圾費隨袋徵收的啟示。台北市自200071日開始進行隨袋徵收,使每天4千噸的垃圾量降到現在每1千多噸,幾乎減少一半,資源回收率也增加到50%以上,這只是改變了收費方式,就造成垃圾減量的奇蹟,也使台北市3座焚化爐只需1座。無獨有偶,台北縣深坑鄉在20087月也採取垃圾費隨袋徵收,三個月垃圾減少了一半,資源回收增加了一倍以上,以2007年深坑鄉水費每度3.7元徵收垃圾清除處理費計算,平均每戶每年得繳交1107元,實施隨袋徵收後,每戶只要交514元,足足省下一半的支出,減少民眾的負擔。

7.2 前台灣絕大多數的地方的垃圾費還是隨水費徵收,這是極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辦法,這讓台灣的垃圾量越來越多,政府就有更多的垃圾預算,而從水費徵收垃圾費,對消費者而言,是無從選擇的被徵收方式,產生垃圾多少,和隨水費徵收的垃圾費無關,大家就製造出更多的垃圾。

7.3 按照台北市、深坑的經驗,只要讓消費者有選擇隨消費量的污染成本支出,就可以降低一半的垃圾量,這也等於在固體廢棄物方面可以減少一半的CO2排放量。

7.4 建立能源稅制度,將使消費者有選擇環保的權力。能源稅的功能之一,是把外部成本內部化,讓能源價格反映能源開採、提煉、儲存、運輸、銷售、使用、廢棄,以及對人體健康危害、生態環境破壞的生命周期成本,如此才能實現社會公平。以能源稅取代所得稅、貨物稅、遺贈稅等,更能夠反映社會正義。

8 《永續能源政策綱領》必須有明確獎懲制度配套

8.1 2002年通過《環境基本法》,規範各級政府應作為事項。然而現在一一檢視各條法令,有如天方夜譚,只是證明在環保方面政府的「集體不作為」,因為該法案沒有罰責,對行政部門而言,成為馬耳東風。

8.2 不論此《綱領》的容好壞,可行與否,行政院應訂定「政策管考績效目標」,分門別類落實到各級政府各部門,由研考會管考,每年考核,對政務官的績效表現應上網公告,對事務官則應和考績、年終獎金、退休金掛鉤,如果達成或無法達成,則依規定予以獎懲,方可推動此《政策綱領》。否則不如不訂,只是徒增碳排放罷了。

9 在環境影響評估之前,請先做經濟影響評估

9.1 台灣有太多通過環評的開發案,開發單位破壞了環境,也賠了錢,搞得賠了夫人又折兵,非常不划算。這是因為環保署多年來錯誤的環評施政,以及對環評法誤解所造成,訂了很多不合時宜的子法(細則、準則、辦法等),畫蛇添足,像開發案以量體數字作為評定準則,所有開發單位無不竭盡所能弄成「免環評」,學校、纜車開發面積不到10公頃,快速道路長度不到5公里,樓房不到30層樓,蘇花高變成「蘇花替」= 有個替死鬼,政府各部門就用這樣的數字遊戲來騙人,「免環評」造成更大的環境生態災難,就像中國的「三鹿奶粉」是「國家免檢品」,造成了多大的危害,貓纜、北纜規避環評,後面是土石流、貪瀆。

9.2 縱觀本《綱領》容,環保署、環評委的能力根本沒有能力去審,只是做個樣子,浪費資源罷了,政府要做的事,就算違法也做,就像袁世凱當皇帝、張勳復辟,裝模作樣。省省吧。

9.3 建議本《政策綱領》告知環保署「免環評」即可。

10 專案管理的常識檢/常識比專業知識更重要

· 請算清楚這《綱領》要花多少錢?

· 財源哪裡來?

· 會增加/減少多少就業機會?

· 633目標的貢獻有多大?有多少政府公務人員有能力執行?

· 績效考核的量化指標在哪裡?懲處機制在哪裡?錢花下去,減少/增加多少碳排放?需要多少什麼樣的人力資源?逐年實施的潛勢為何?如何調配資源?誰負責?各項內容的優先順序、同步工程為何?計畫在何種情況下應修正或廢止?

這些都是任何一項專案管理都會考慮到的基本常識,如果沒有,就請國王穿上新衣吧!

No comments: